1937年,地主王学文发现一个20岁的女兵晕倒在家门口,就把她扛了家门,女兵醒来后,却解开衣襟,抱出一个婴儿,说:“王大哥,这个孩子给你养!”素不相识为何选他?这跨越阶级的托付藏着怎样故事? 那年冬天,甘肃临泽县,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。 一天夜里,王学文正和妻子围着炉子聊天。突然,院门外传来 “咚咚咚” 的急促敲门声。 王学文没耽搁,赶紧起身去开门。一开门就看见,雪地里缩着个年轻女兵。她穿的衣服很薄,胸口鼓囊囊的,像是藏了东西。 王学文没多琢磨,赶紧把人抱进屋里。屋里有炉子,暖和些,没过一会儿,女兵就醒了。 女兵一睁眼,就伸手解开衣襟。衣襟里裹着个小婴儿,孩子小脸冻得通红,喘气很弱。 女兵开口说话,声音有些沙哑:“我叫吴仲廉,丈夫是红军指挥员,叫曾日三。” 她接着说:“现在敌军追得紧,我带不了孩子。想找个靠谱的人,把孩子托付给他。” 王学文心里犯嘀咕:“咱们从没见过面,你怎么知道我靠谱?” 吴仲廉眼神很坚定:“临泽的老百姓顾不上自己,只有你是出了名的大善人,能护住这孩子。” 王学文这才想起,不久前,有位大婶跟他说过,乡亲们都夸他心肠好。这话让他心里一下子暖了。 这时候,王学文的妻子凑过来。她刚生完孩子没多久,看见婴儿这么瘦小,一下子就心疼了。 她拍着胸脯说:“你放心!只要我们家有一口饭,绝不会让这娃儿饿着!” 吴仲廉眼眶一下子红了,她把婴儿轻轻塞进王学文妻子怀里。 她盯着孩子看了最后一眼,转身往门外走。她还要接着西征,可丈夫曾日三,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。 王学文给孩子取了个名字,叫王继曾。他没把这孩子当外人,像养亲生儿子一样养着。 那时候世道不太平,王学文怕仇家害孩子。对外就说,这是远房亲戚寄养在他家的娃。 暗地里,他专门请了教书先生,教王继曾认字、懂道理。 每到晚上,天凉的时候,王学文就抱着王继曾,站在窗户跟前。他指着祁连山的方向,给孩子讲红军打仗的事。 日子一天天过,转眼就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。 这时候的吴仲廉,已经当上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。可她从没忘了自己还有个孩子。 她托了不少人帮忙打听,终于找到王继曾的下落。 母子俩在杭州见面那天,王继曾已经长成壮实的小伙子。他说着陕甘的口音,喊了一声 “娘”。 吴仲廉一下子哭了,眼泪止都止不住。 为了报答王学文夫妇的养育之恩,吴仲廉给王家送了几百块银元,还有牛车和种地的农具。她还特意说,让王继曾好好照顾王学文夫妇,给他们养老送终。 后来,王继曾留在杭州,可他每年都会回临泽,看望王学文夫妇。 到了特殊年代,有人想找王家的麻烦。王继曾特意赶回来,想尽办法护住了王家。 当地的老人常说:“王学文当年救的不光是一个娃,是人心啊!” 这话没错。王学文是地主,却收留了红军的孩子;吴仲廉是红军,却把孩子托付给 “敌对阶级” 的人。 他们的这个选择,打破了 “地主一定是坏人” 的老印象,也让人明白,就算在最难的处境里,人性也能发光。 据史料记载,吴仲廉在 1937 年西路军失利后被俘,后来经过周恩来的营救,才到达了延安。 她和曾日三的爱情故事,也被写进《湘南暴动史》,成了革命伴侣的榜样。 王学文在解放后,主动交出家里的田产,配合土改工作。他的这些善举,也被写进《临泽县志》。 这些细节,不光能证明这个故事是真的,也让这段历史多了几分温暖。 当年,王学文没多想,就收留了敌对阵营的孩子;吴仲廉在走投无路时,敢信任 “敌对阶级” 的人;王继曾记着养育之恩,用一辈子报恩。 他们没说过惊天动地的话,可做的事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让人感动。